关于本溪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本溪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1月12日在本溪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本溪市财政局局长 龚振福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本溪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级财税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决议,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保增长、促和谐、抓管理、上台阶,狠抓增收节支,着力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财政改革、依法理财进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算收支任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3,177万元,为预算的105.5%,比上年增加78,808万元,增长18.6%。其中,市本级完成305,318万元,为预算的102.8%,增加36,430万元,增长13.5%。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
税收收入完成350,085万元,为预算的93.7%,比上年增加37,472万元,增长12%。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面推行消费型增值税等政策性因素影响,我市主体税收比上年均大幅度下降,税收增长主要依靠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一次性税源拉动,税收收入总体低于年初预算安排。其中,增值税45,574万元,减少15,588万元,下降25.5%,主要是受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变动及价格因素影响;营业税59,111万元,增加4,250万元,增长7.7%;企业所得税12,482万元,减少9,672万元,下降43.7%,主要是我市支柱企业和重点行业利润大幅度下降;个人所得税9,857万元,减少3,477万元,下降26.1%,主要是采矿、铁选等行业的个体私营企业收入下降影响;资源税34,459万元,减少989万元,下降2.8%;城建税20,504万元,减少13,290万元,下降39.3%,主要是受增值税等主税下降影响;城镇土地使用税38,878万元,减少581万元,下降1.5%;耕地占用税70,081万元,增加54,122万元,增长339.1%;契税35,106万元,增加22,167万元,增长171.3%。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增加主要是开发区药业园区和各县区工业园区等建设项目拉动。
非税收入完成153,092万元,为预算的148.2%,比上年增加41,336万元,增长37%。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9,306万元,减少5,924万元,下降38.9%;国有资本经营和资产有偿使用收入66,748万元,增加33,276万元,增长99.4%,主要是开发区药业园区拉动;行政事业性收费47,727万元,增加16,977万元,增长55.2%,主要是部分非税收入项目纳入预算管理。
年初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76,790万元,全年完成503,177万元,比年初预算超收26,387万元。其中,市本级超收8,248万元。超收收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年初我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587,032万元。在预算执行中,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补助资金和上年结转等安排383,995万元(其中上级专项补助资金303,612万元,全年拨付和下达县区301,829万元,当年资金到位率为99.4%以上。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141,250万元;科教文卫资金53,150万元;农林水和扶贫资金45,597万元;城乡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资金11,546万元;能源节约和污染防治10,201万元;公共安全资金8,214万元;城区服务业发展及商业中心区改造资金6,506万元;重点产业振兴及技改资金4,465万元;石油价格改革补贴及交通公路建设资金1,364万元),当年超收收入安排26,387万元,全口径支出预算为997,414万元。全年支出完成949,033万元,为预算的95.1%,比上年增加190,082万元,增长25%。其中市本级完成572,286万元,为预算的94.4%,增加111,490万元,增长24.2%。
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⑴教育支出145,418万元,为预算的93%,扣除教育费附加减少因素,增长17%。⑵科学技术支出9,486万元,为预算的94.1%,增加1,416万元,增长17.5%。⑶农林水事务支出74,742万元,为预算的98.5%,增加22,810万元,增长43.9%。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133万元,为预算的98.5%,增加18,499万元,增长10.4%。其中,养老金补助支出79,471万元,增加2,029万元,增长2.6%;低保补助支出24,150万元,增加4,558万元,增长23.3%;就业补助支出30,384万元,增加6,384万元,增长26.6%。⑸医疗卫生支出76,692万元,为预算的88.2%,增加47,976万元,增长167.1%。⑹公共安全支出69,338万元,为预算的100%,增加6,402万元,增长10.2%。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7,114万元,为预算的94.6%,增加24,989万元,增长27.1%。⑻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8,176万元,为预算的97.9%,增加11,505万元,增长9.9%。
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全市一般预算收入503,177万元,加上税收返还82,938万元,上级补助和上年结余等422,098万元,债券转贷收入33,636万元,总收入来源为1,041,849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949,033万元,加上上解支出42,483万元,总支出为991,516万元;扣除需要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等支出50,333万元,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4,467万元,比上年增加10,289万元,增长19%。其中,市本级完成49,124万元,增加17,514万元,增长55.4%,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加。当年基金支出完成79,317万元,比上年减少8,565万元,下降9.7%。其中,市本级完成57,165万元,增加7,872万元,增长16%。
预算执行中,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影响,我市财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为此,我们坚持强管理、调结构、挖潜力、抓落实,不断细化各项增收节支措施,着力化解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1.支持经济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收费减免等政策,为大中型企业减负11.3亿元,增强了企业活力。争取国债资金 3.4亿元,市、县区配套2.5亿元,用于165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投入10.8亿元,政府融资11.8亿元,加快了“中国药都”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和安排技改贴息、科技、环保、节能专项资金等2.6亿元,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9亿元,支持了一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了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步伐。
2.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着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3.2亿元用于农田水利设施、水库移民扶持、森林资源管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投入5,100万元用于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植、畜牧小区、设施农业小区建设和林地经济发展。立足农民增收、生活改善,投入1.2亿元用于扶贫开发、土地治理、病虫害防控、新能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了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的及时兑付,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6,016万元。投入1.1亿元,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三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农民医疗费报销比例。
3.民生支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增加支出3.7 亿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了医疗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增加了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投入2.8亿元,以棚户区回迁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为重点,加大再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实名制就业8.25万人。投入8,300万元,用于临时救济、医疗救助、取暖补助和宏志生、中职困难学生等救助体系建设,提高了60年代精简下放人员生活费,并为公交、客运、出租车、渔业、国营林场和种粮农民等发放燃油涨价补贴1,370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4.社会事业投入进一步增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3 亿元,投入9,300万元,用于高中分校、新城中心医院、博物馆等16个公益项目建设。投入2亿元,实施了中心支路、八一路、竖井路等20条主次干路改造建设,确保了沈本产业大道本溪段和沈本高速公路高台子出口征地动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投入1.2亿元,用于79个住宅小区人行甬道、11万平方米车行道建设,城市道路、太子河沿岸绿化、美化,实施了张家街、合金街、彩旺社区、转山路等34条摸黑路、街巷路整治改造工程,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投资补助1,700万元,更新公交车辆100台。投入7.6亿元,保障了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收尾工程的顺利进行。投入7,700万元,新建续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9万平方米,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77所,并加强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
5.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细化规范公用经费定额体系,编实、编细基本支出,强化项目预算管理,认真做好地方政府债券收支预算调整工作,提高了预算编制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集中支付范围,加大财政直接支付力度,全年实现国库集中支付额41.7亿元。巩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成果,拓宽采购范围和品种,加强采购监管,全市实现政府采购额4.8亿元,累计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积极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车辆定额协议保险,节约保险支出30%左右。
6.依法理财成果进一步巩固。坚持依法治税,深入开展税源调查、税收专项检查,加强收入形势分析,认真落实税收核算政策,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转让、出租出借等收入实行了收支两条线制度。坚持厉行节约,从预算源头抓起,严格控制出国(境)经费、接待费、办公费用和楼堂馆所改造等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务用车和一般性专项支出。加强“小金库”治理和对会计信息质量、扩内需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投资审核,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
各位代表,2009年是我市财政极其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市主体税收大幅度下降,可支配财力大幅度减少,财政收支压力十分巨大。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各级财税部门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通过艰辛的努力,实现了财政收入增长目标,有效保障了民生和重点事业发展支出。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影响财政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钢铁支柱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深,对财政收入贡献水平下降,而新兴财源尚未形成接续能力,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不稳固。二是连续多年落实规范津补贴、提高养老保险、低保、医保标准等惠民政策,财政支出刚性化趋势日趋明显,加之社会事业发展增支需求大量增加,财力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三是历史欠账较多,政府债务到期额度逐年增加,还款压力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对于以上问题,必须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关于2010年预算(草案)
新的一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使宏观经济逐步复苏,全市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一批新的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都将对我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收产生积极作用。但短期内金融危机对我市的影响难以消除,财源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财政收入难有增长的空间,而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扩大就业再就业、提高养老保险、低保补助、规范津补贴、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廉租房建设等,刚性支出却需大量增加,财政收支形势将更为严峻。
根据今年财政经济形势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工作目标,我市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充分抓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确保可支配财力稳步增长;坚决贯彻落实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原则;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逐步健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一)全市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68,590万元,比上年增加 65,413万元,增长13%。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安排409,582万元,比上年增加59,497万元,增长17%。其中,增值税56,210万元,增加10,636万元,增长23.3%;营业税71,180万元,增加12,069万元,增长20.4%;企业所得税22,438万元,增加9,956万元,增长79.8%;个人所得税12,954万元,增加3,097万元,增长31.4%;资源税46,246万元,增加11,787万元,增长34.2%;城镇土地使用税47,245万元,增加8,367万元,增长21.5%;耕地占用税61,654万元,减少8,427万元,下降12%;契税34,500万元,减少606万元,下降1.7%。
非税收入安排159,008万元,比上年增加5,916万元,增长3.9%。其中,专项收入19,281万元,增加1,992万元,增长11.5%;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55,930万元,增加8,203万元,增长17.2%;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59,970万元,减少6,778万元,下降10.2%。
全市市级财力安排一般预算支出702,304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15,272万元,增长19.6%。加上上级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79,348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合计为781,652万元。上级专项补助中,教育862万元,农林水事务4,67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72,309万元,医疗卫生979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45万元,一般公共服务483万元。
市财力安排的主要支出项目是:⑴教育支出146,435万元,扣除补发津补贴及教育费附加因素,增长19.1%。⑵科学技术支出7,640万元,增加894万元,增长13.3%。⑶农林水事务支出35,172万元,增加7,363万元,增长26.5%。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619万元,增加5,034万元,增长9.4%;⑸医疗卫生支出42,277万元,增加16,672万元,增长65.1%,其中地方债券结转安排支出9,250万元。⑹公共安全支出51,045万元,增加4,352万元,增长9.3%。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015万元,增加5,997万元,增长66.5%。⑻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7,487万元,增加67,266万元,增长111.7%。⑼环境保护支出6,739万元,减少258万元,下降3.7%。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5,648万元,增加14,214万元,增长14%。
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全市一般预算收入568,590万元,加上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84,819万元,各项转移支付和其他补助64,178万元,上级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79,348万元,债券转贷结余收入24,249万元,总收入来源为821,184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781,652万元,加上上解支出39,512万元,总支出为821,164万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20万元。
(二)市本级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29,743万元,比上年增加24,425万元,增长8%。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安排227,042万元,比上年增加24,078万元,增长11.9%。其中,增值税38,650万元,增加6,432万元,增长20%;营业税32,650万元,增加6,109万元,增长23%;企业所得税7,198万元,与上年持平;个人所得税4,704万元,增加500万元,增长11.9%;资源税23,360万元,增加5,337万元,增长29.6%;城镇土地使用税35,900万元,增加7,483万元,增长26.3%;耕地占用税34,250万元,减少5,600万元,下降14.1%。
非税收入安排102,701万元,比上年增加347万元,增长0.3%。其中,专项收入12,620万元,增加592万元,增长4.9%;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8,930万元,增加5,934万元,增长18%;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38,150万元,减少8,934万元,下降19%。
市本级财力安排一般预算支出402,989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60,336万元,增长17.6%。加上上级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72,693万元,减去市对县区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6,210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合计为469,472万元。
市本级财力安排的主要支出项目是:⑴教育支出71,159万元,扣除补发津补贴及教育费附加因素,增长12.2%。⑵科学技术支出5,012万元,增加514万元,增长11.4%。⑶农林水事务支出12,807万元,扣除非税因素后,增长13.4%。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728万元,扣除上年资产收益安排支出后,实际增长11.2%。⑸医疗卫生支出27,789万元,增加11,715万元,增长72.9%。⑹公共安全支出36,254万元,增加3,103万元,增长9.4%。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313万元,增加5,533万元,增长81.6%。⑻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6,640万元,增加64,886万元,增长155.4%。⑼环境保护支出4,607万元,减少799万元,下降14.8%。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8,691万元,减少69万元,下降0.2%。
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329,743万元,加上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67,916万元,各项转移支付和其他补助等9,655万元,上级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72,693万元,债券转贷结余收入24,249万元,总收入来源为504,256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469,472万元,加上市对县区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6,210万元,上解支出28,574万元,总支出为504,256万元;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48,905万元,比上年减少15,562万元,下降24.1%。其中,市本级安排39,470万元,减少9,654万元,下降19.7%,主要是土地出让金规模减少。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48,896万元,比上年减少30,421万元,下降38.4%。其中,市本级安排39,350万元,减少17,815万元,下降31.2%。
三、关于确保完成全年预算的政策措施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完成好今年预算收支任务,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财税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法治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责任观念,紧紧抓住增收节支关键环节,不断加强理财机制、制度建设,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继续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是从支持扩内需入手,充分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债券、国债资金,打造政府融资平台,支持公益项目建设,推进沈本一体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二是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收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通过直接投入和信用担保资金,全力支持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旅游业三个产业集群建设,培育新的财源增长极。三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对招商引资、争取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支持重点招商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资本向我市聚集,促进域外企业入驻。
2.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要职责。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扶持就业作为头等大事,增加就业专项投入,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及就业援助基金,完善扶持就业的财政政策体系,以支持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和大学生创业为重点,建立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城乡低保和优抚标准,做好省级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衔接工作,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三是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和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并进一步完善临时救济、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3.支持县区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让公共财政更多地惠及农村。一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支持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县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精品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小区和中药材基地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村村通、新能源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对县区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区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积极筹措资金,确保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等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大土地治理、扶贫开发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三补”、中职扶困助学等政策,进一步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做好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和乡级政府债务工作,维护基层政权运转和社会稳定。
4.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理财水平。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建立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相互制衡、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和完善各项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建立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论证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直接支付范围,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推进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体系。三是巩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成果,完善采购制度,提高采购效率,扩大采购规模,推进服务采购、工程采购进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强化收支监管,推进依法理财。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加大财政监督管理力度,提高理财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是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完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依法管理和据实核算各项税基,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发挥财政票据“以票控费、以票促收”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收缴程序,加大预算管理力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二是厉行节约财政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业务支出,继续严格控制车辆购置维修、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出国经费等项支出,严格执行报废车辆交旧换新和机关公务车辆定点加油、定额保险制度,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支出,大力压缩消费性支出,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加强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前移监督关口,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提高监督水平,规范财经秩序。完善绩效评价制度,扩大评价范围,落实评价责任,提高评价水平。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支出安排的重要依据,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四是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强化偿债责任落实,健全完善政府债务偿债准备金、资产保全等管理制度,将政府举债本息纳入2010年预算,努力把债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坚定信心,迎难而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建设新本溪目标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本溪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级财税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决议,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保增长、促和谐、抓管理、上台阶,狠抓增收节支,着力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财政改革、依法理财进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算收支任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3,177万元,为预算的105.5%,比上年增加78,808万元,增长18.6%。其中,市本级完成305,318万元,为预算的102.8%,增加36,430万元,增长13.5%。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
税收收入完成350,085万元,为预算的93.7%,比上年增加37,472万元,增长12%。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面推行消费型增值税等政策性因素影响,我市主体税收比上年均大幅度下降,税收增长主要依靠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一次性税源拉动,税收收入总体低于年初预算安排。其中,增值税45,574万元,减少15,588万元,下降25.5%,主要是受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变动及价格因素影响;营业税59,111万元,增加4,250万元,增长7.7%;企业所得税12,482万元,减少9,672万元,下降43.7%,主要是我市支柱企业和重点行业利润大幅度下降;个人所得税9,857万元,减少3,477万元,下降26.1%,主要是采矿、铁选等行业的个体私营企业收入下降影响;资源税34,459万元,减少989万元,下降2.8%;城建税20,504万元,减少13,290万元,下降39.3%,主要是受增值税等主税下降影响;城镇土地使用税38,878万元,减少581万元,下降1.5%;耕地占用税70,081万元,增加54,122万元,增长339.1%;契税35,106万元,增加22,167万元,增长171.3%。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增加主要是开发区药业园区和各县区工业园区等建设项目拉动。
非税收入完成153,092万元,为预算的148.2%,比上年增加41,336万元,增长37%。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9,306万元,减少5,924万元,下降38.9%;国有资本经营和资产有偿使用收入66,748万元,增加33,276万元,增长99.4%,主要是开发区药业园区拉动;行政事业性收费47,727万元,增加16,977万元,增长55.2%,主要是部分非税收入项目纳入预算管理。
年初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76,790万元,全年完成503,177万元,比年初预算超收26,387万元。其中,市本级超收8,248万元。超收收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年初我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587,032万元。在预算执行中,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补助资金和上年结转等安排383,995万元(其中上级专项补助资金303,612万元,全年拨付和下达县区301,829万元,当年资金到位率为99.4%以上。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141,250万元;科教文卫资金53,150万元;农林水和扶贫资金45,597万元;城乡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资金11,546万元;能源节约和污染防治10,201万元;公共安全资金8,214万元;城区服务业发展及商业中心区改造资金6,506万元;重点产业振兴及技改资金4,465万元;石油价格改革补贴及交通公路建设资金1,364万元),当年超收收入安排26,387万元,全口径支出预算为997,414万元。全年支出完成949,033万元,为预算的95.1%,比上年增加190,082万元,增长25%。其中市本级完成572,286万元,为预算的94.4%,增加111,490万元,增长24.2%。
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⑴教育支出145,418万元,为预算的93%,扣除教育费附加减少因素,增长17%。⑵科学技术支出9,486万元,为预算的94.1%,增加1,416万元,增长17.5%。⑶农林水事务支出74,742万元,为预算的98.5%,增加22,810万元,增长43.9%。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133万元,为预算的98.5%,增加18,499万元,增长10.4%。其中,养老金补助支出79,471万元,增加2,029万元,增长2.6%;低保补助支出24,150万元,增加4,558万元,增长23.3%;就业补助支出30,384万元,增加6,384万元,增长26.6%。⑸医疗卫生支出76,692万元,为预算的88.2%,增加47,976万元,增长167.1%。⑹公共安全支出69,338万元,为预算的100%,增加6,402万元,增长10.2%。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7,114万元,为预算的94.6%,增加24,989万元,增长27.1%。⑻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8,176万元,为预算的97.9%,增加11,505万元,增长9.9%。
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全市一般预算收入503,177万元,加上税收返还82,938万元,上级补助和上年结余等422,098万元,债券转贷收入33,636万元,总收入来源为1,041,849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949,033万元,加上上解支出42,483万元,总支出为991,516万元;扣除需要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等支出50,333万元,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4,467万元,比上年增加10,289万元,增长19%。其中,市本级完成49,124万元,增加17,514万元,增长55.4%,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加。当年基金支出完成79,317万元,比上年减少8,565万元,下降9.7%。其中,市本级完成57,165万元,增加7,872万元,增长16%。
预算执行中,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影响,我市财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为此,我们坚持强管理、调结构、挖潜力、抓落实,不断细化各项增收节支措施,着力化解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1.支持经济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收费减免等政策,为大中型企业减负11.3亿元,增强了企业活力。争取国债资金 3.4亿元,市、县区配套2.5亿元,用于165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投入10.8亿元,政府融资11.8亿元,加快了“中国药都”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和安排技改贴息、科技、环保、节能专项资金等2.6亿元,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9亿元,支持了一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了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步伐。
2.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着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3.2亿元用于农田水利设施、水库移民扶持、森林资源管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投入5,100万元用于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植、畜牧小区、设施农业小区建设和林地经济发展。立足农民增收、生活改善,投入1.2亿元用于扶贫开发、土地治理、病虫害防控、新能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了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的及时兑付,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6,016万元。投入1.1亿元,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三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农民医疗费报销比例。
3.民生支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增加支出3.7 亿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了医疗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增加了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投入2.8亿元,以棚户区回迁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为重点,加大再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实名制就业8.25万人。投入8,300万元,用于临时救济、医疗救助、取暖补助和宏志生、中职困难学生等救助体系建设,提高了60年代精简下放人员生活费,并为公交、客运、出租车、渔业、国营林场和种粮农民等发放燃油涨价补贴1,370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4.社会事业投入进一步增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3 亿元,投入9,300万元,用于高中分校、新城中心医院、博物馆等16个公益项目建设。投入2亿元,实施了中心支路、八一路、竖井路等20条主次干路改造建设,确保了沈本产业大道本溪段和沈本高速公路高台子出口征地动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投入1.2亿元,用于79个住宅小区人行甬道、11万平方米车行道建设,城市道路、太子河沿岸绿化、美化,实施了张家街、合金街、彩旺社区、转山路等34条摸黑路、街巷路整治改造工程,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投资补助1,700万元,更新公交车辆100台。投入7.6亿元,保障了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收尾工程的顺利进行。投入7,700万元,新建续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9万平方米,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77所,并加强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
5.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细化规范公用经费定额体系,编实、编细基本支出,强化项目预算管理,认真做好地方政府债券收支预算调整工作,提高了预算编制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集中支付范围,加大财政直接支付力度,全年实现国库集中支付额41.7亿元。巩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成果,拓宽采购范围和品种,加强采购监管,全市实现政府采购额4.8亿元,累计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积极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车辆定额协议保险,节约保险支出30%左右。
6.依法理财成果进一步巩固。坚持依法治税,深入开展税源调查、税收专项检查,加强收入形势分析,认真落实税收核算政策,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转让、出租出借等收入实行了收支两条线制度。坚持厉行节约,从预算源头抓起,严格控制出国(境)经费、接待费、办公费用和楼堂馆所改造等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务用车和一般性专项支出。加强“小金库”治理和对会计信息质量、扩内需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投资审核,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
各位代表,2009年是我市财政极其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市主体税收大幅度下降,可支配财力大幅度减少,财政收支压力十分巨大。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各级财税部门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通过艰辛的努力,实现了财政收入增长目标,有效保障了民生和重点事业发展支出。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影响财政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钢铁支柱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深,对财政收入贡献水平下降,而新兴财源尚未形成接续能力,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不稳固。二是连续多年落实规范津补贴、提高养老保险、低保、医保标准等惠民政策,财政支出刚性化趋势日趋明显,加之社会事业发展增支需求大量增加,财力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三是历史欠账较多,政府债务到期额度逐年增加,还款压力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对于以上问题,必须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关于2010年预算(草案)
新的一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使宏观经济逐步复苏,全市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一批新的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都将对我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收产生积极作用。但短期内金融危机对我市的影响难以消除,财源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财政收入难有增长的空间,而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扩大就业再就业、提高养老保险、低保补助、规范津补贴、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廉租房建设等,刚性支出却需大量增加,财政收支形势将更为严峻。
根据今年财政经济形势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工作目标,我市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充分抓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确保可支配财力稳步增长;坚决贯彻落实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原则;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逐步健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一)全市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68,590万元,比上年增加 65,413万元,增长13%。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安排409,582万元,比上年增加59,497万元,增长17%。其中,增值税56,210万元,增加10,636万元,增长23.3%;营业税71,180万元,增加12,069万元,增长20.4%;企业所得税22,438万元,增加9,956万元,增长79.8%;个人所得税12,954万元,增加3,097万元,增长31.4%;资源税46,246万元,增加11,787万元,增长34.2%;城镇土地使用税47,245万元,增加8,367万元,增长21.5%;耕地占用税61,654万元,减少8,427万元,下降12%;契税34,500万元,减少606万元,下降1.7%。
非税收入安排159,008万元,比上年增加5,916万元,增长3.9%。其中,专项收入19,281万元,增加1,992万元,增长11.5%;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55,930万元,增加8,203万元,增长17.2%;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59,970万元,减少6,778万元,下降10.2%。
全市市级财力安排一般预算支出702,304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15,272万元,增长19.6%。加上上级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79,348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合计为781,652万元。上级专项补助中,教育862万元,农林水事务4,67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72,309万元,医疗卫生979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45万元,一般公共服务483万元。
市财力安排的主要支出项目是:⑴教育支出146,435万元,扣除补发津补贴及教育费附加因素,增长19.1%。⑵科学技术支出7,640万元,增加894万元,增长13.3%。⑶农林水事务支出35,172万元,增加7,363万元,增长26.5%。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619万元,增加5,034万元,增长9.4%;⑸医疗卫生支出42,277万元,增加16,672万元,增长65.1%,其中地方债券结转安排支出9,250万元。⑹公共安全支出51,045万元,增加4,352万元,增长9.3%。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015万元,增加5,997万元,增长66.5%。⑻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7,487万元,增加67,266万元,增长111.7%。⑼环境保护支出6,739万元,减少258万元,下降3.7%。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5,648万元,增加14,214万元,增长14%。
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全市一般预算收入568,590万元,加上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84,819万元,各项转移支付和其他补助64,178万元,上级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79,348万元,债券转贷结余收入24,249万元,总收入来源为821,184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781,652万元,加上上解支出39,512万元,总支出为821,164万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20万元。
(二)市本级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29,743万元,比上年增加24,425万元,增长8%。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安排227,042万元,比上年增加24,078万元,增长11.9%。其中,增值税38,650万元,增加6,432万元,增长20%;营业税32,650万元,增加6,109万元,增长23%;企业所得税7,198万元,与上年持平;个人所得税4,704万元,增加500万元,增长11.9%;资源税23,360万元,增加5,337万元,增长29.6%;城镇土地使用税35,900万元,增加7,483万元,增长26.3%;耕地占用税34,250万元,减少5,600万元,下降14.1%。
非税收入安排102,701万元,比上年增加347万元,增长0.3%。其中,专项收入12,620万元,增加592万元,增长4.9%;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8,930万元,增加5,934万元,增长18%;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38,150万元,减少8,934万元,下降19%。
市本级财力安排一般预算支出402,989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60,336万元,增长17.6%。加上上级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72,693万元,减去市对县区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6,210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合计为469,472万元。
市本级财力安排的主要支出项目是:⑴教育支出71,159万元,扣除补发津补贴及教育费附加因素,增长12.2%。⑵科学技术支出5,012万元,增加514万元,增长11.4%。⑶农林水事务支出12,807万元,扣除非税因素后,增长13.4%。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728万元,扣除上年资产收益安排支出后,实际增长11.2%。⑸医疗卫生支出27,789万元,增加11,715万元,增长72.9%。⑹公共安全支出36,254万元,增加3,103万元,增长9.4%。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313万元,增加5,533万元,增长81.6%。⑻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6,640万元,增加64,886万元,增长155.4%。⑼环境保护支出4,607万元,减少799万元,下降14.8%。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8,691万元,减少69万元,下降0.2%。
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329,743万元,加上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67,916万元,各项转移支付和其他补助等9,655万元,上级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72,693万元,债券转贷结余收入24,249万元,总收入来源为504,256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469,472万元,加上市对县区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6,210万元,上解支出28,574万元,总支出为504,256万元;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48,905万元,比上年减少15,562万元,下降24.1%。其中,市本级安排39,470万元,减少9,654万元,下降19.7%,主要是土地出让金规模减少。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48,896万元,比上年减少30,421万元,下降38.4%。其中,市本级安排39,350万元,减少17,815万元,下降31.2%。
三、关于确保完成全年预算的政策措施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完成好今年预算收支任务,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财税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法治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责任观念,紧紧抓住增收节支关键环节,不断加强理财机制、制度建设,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继续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是从支持扩内需入手,充分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债券、国债资金,打造政府融资平台,支持公益项目建设,推进沈本一体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二是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收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通过直接投入和信用担保资金,全力支持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旅游业三个产业集群建设,培育新的财源增长极。三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对招商引资、争取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支持重点招商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资本向我市聚集,促进域外企业入驻。
2.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要职责。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扶持就业作为头等大事,增加就业专项投入,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及就业援助基金,完善扶持就业的财政政策体系,以支持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和大学生创业为重点,建立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城乡低保和优抚标准,做好省级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衔接工作,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三是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和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并进一步完善临时救济、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3.支持县区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让公共财政更多地惠及农村。一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支持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县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精品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小区和中药材基地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村村通、新能源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对县区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区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积极筹措资金,确保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等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大土地治理、扶贫开发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三补”、中职扶困助学等政策,进一步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做好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和乡级政府债务工作,维护基层政权运转和社会稳定。
4.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理财水平。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建立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相互制衡、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和完善各项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建立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论证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直接支付范围,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推进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体系。三是巩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成果,完善采购制度,提高采购效率,扩大采购规模,推进服务采购、工程采购进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强化收支监管,推进依法理财。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加大财政监督管理力度,提高理财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是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完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依法管理和据实核算各项税基,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发挥财政票据“以票控费、以票促收”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收缴程序,加大预算管理力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二是厉行节约财政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业务支出,继续严格控制车辆购置维修、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出国经费等项支出,严格执行报废车辆交旧换新和机关公务车辆定点加油、定额保险制度,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支出,大力压缩消费性支出,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加强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前移监督关口,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提高监督水平,规范财经秩序。完善绩效评价制度,扩大评价范围,落实评价责任,提高评价水平。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支出安排的重要依据,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四是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强化偿债责任落实,健全完善政府债务偿债准备金、资产保全等管理制度,将政府举债本息纳入2010年预算,努力把债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坚定信心,迎难而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建设新本溪目标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